4月17日,学院组织教师线上参加复旦新学术“外语教研大讲坛”本科系列专题讲座。复旦大学出版社以及复旦新学术平台邀请各领域专家举办以“教育助力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为宗旨的本科系列讲座,围绕“提升教师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深化数字教学、传播中国声音”主题。讲座共邀请了五名专家学者进行发言,分别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向明友教授、北京邮电大学的卢志鸿教授、扬州大学的王金铨教授、复旦大学的陶友兰教授和黑龙江东方学院的王宇副教授。
首先,向明友教授做了题为《新时代大学外语教育的转向与大外教师的应对》的报告。从新时代新要求、大学外语的特质、大学外语教育的转向以及大外教师的应对四个方面探讨了新时代大学英语应当如何发展,指出在新文科背景下大外教师应当落实破五唯,提升综合要求,以适应新发展和大格局的要求,提升信息和信息化素养,以适应普及化、多样化与个性化的新要求,此外课堂要革命,教育能力要提升,知识结构要调整。
接着,卢志鸿教授带来了题为《师业载道,言以足志——外语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讲好中国故事》的主旨报告,从明确目标、夯实内涵,聚焦文化、提升素养,筑牢课堂、技术赋能,三观塑造、价值引领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语言交际能力,从而讲好中国故事。
下午,王金铨教授做了题为《一流课程建设与思政教育融入的思考与实践》的报告,首先从课程思政的提出、课程思政的内涵以及一流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几个概念入手,介绍了跨文化交际通识通论课程建设的目标,指出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课程应当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最后详细介绍了跨文化交际通识通论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接下来,陶友兰教授做了题为《语言能力与翻译能力发展之关系》的报告,从翻译的本质以及译者的能力入手,介绍了翻译课程怎么教,特别强调了以翻译为导向的阅读和写作教学对提高翻译能力和译者能力的重要性,指出翻译教学需要构建一个以“结构”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使之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并通过循环往复、逐渐深入的编排设置,加速学生翻译能力的发展。
最后一位发言的是王宇副教授,其题为《新形势下外语教材建设如何做好学科创新、思维创新与教学创新——打造多维度立体化创新性商务英语教材》的报告,指出该教材基于“产出导向法”进行单元设计框架,形成了自己的教材特色,不仅内容新颖、语言规范,而且融入思政内容、彰显中国元素。
此次讲座进一步促进了我院教师深刻思考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深化数字教学、传播中国声音;解答了教师们关于专业创新发展、人才培养、新文科跨学科融合和课程思政等方面存在的疑惑;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厘清了方向,为教师们的实际教学工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