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22日,江苏省外国语言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十六届江苏省外国语言学学术论坛在南京举办。会议由江苏省外国语言学会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社会科学处承办。来自12个省市、52家单位的150余名专家学者、青年教师、研究生参会,我院副院长、江苏省外国语言学会理事尹延安教授应邀参会,主持教师分论坛(一)交流活动并做发言。
本次会议共邀请到8位专家做主旨报告。北京师范大学苗兴伟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基于话语体系建设的国际传播外语人才培养》。他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需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外语专业应发挥优势,积极参与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推动中国声音走向世界。他呼吁培养具备外语能力的人才,以有效应对西方话语战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促进与世界的沟通,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南京大学王海啸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他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通用学术英语写作”课程中的多方面应用,展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在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材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和教学评价八个方面进行课程建设。他指出,使用人工智能进行课程建设需要依赖精准的提示语撰写,而输入内容的详细程度直接影响输出质量。王教授呼吁将人与技术的关系转变为AI赋能型,倡导教师与AI工具高效交互,以增强教学效果。
南京师范大学张辉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二语加工的可及性-复杂性-效率模式:理论提出与实验证据》。他提出了一个二语加工新模式,认为其中包括的三个成分——可及性、复杂性和效率这三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他探讨了西方语言与汉语复杂性的不同之处,表示不同语言表现出不同的语言局部复杂性模式,并引用英语与汉语二语句子加工的实验研究,为二语加工新模式提供了实验证据。
南京邮电大学袁周敏教授的报告题目是《语用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理论与实践》。他表示,中国现代学术理论的建构具有外源性的特征,将西方的地方性知识当做一般性普遍性知识引用并加以检验构成我们学术画像的重要特征之一。新时代催生了语用学研究的本土视角,呼唤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他认为,在这一背景下,应通过梳理语用学研究本士视角的演进并构建本土语用研究的理论与框架,进而探讨语用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相关问题。
扬州大学何山华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学实践探索》。他提出了一个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框架及教师数字能力发展框架。何教授展示了多项实际案例,分析了外语教学管理者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政策挑战,为未来外语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东南大学姜占好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情感转向视域下课堂语用教学师生情感研究》。他探讨了在“情感转向”背景下师生情感的多维度研究,指出现有研究多关注师生或单个主体的情感,很少聚焦课堂语用教学活动中的师生情感分布与互动。他通过多种方式深入分析了课堂语用教学中的师生情感。该研究拓展了情感研究的范畴,细化了表现形式,丰富了情感研究的范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汪徽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新闻转述来源对中国形象建构的作用研究——以中外媒体“一带一路”报道为例》。她在批评话语研究框架下,分析了中外主流媒体 “一带一路” 报道中转述来源选择对中国形象的塑造,指出国内媒体倾向于引用政府和专家的话语,强调权威性,塑造开放、包容的中国形象,而国外媒体虽然也引用中国政府的话语,但常将其置于多元竞争的语境中,侧重西方视角,并倾向于负面评价,导致对中国形象的歪曲。基于这一发现,她提出相应建议以助于国内媒体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的全面、客观认知。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王永亮副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外语教育研究中的积极心理与国际学术期刊论文写作发表:编辑与外审专家的视角》。他从编辑与外审专家视角出发,聚焦外语教育研究中的积极心理及国际学术期刊论文写作发表,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视角,探讨其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他结合自身国际期刊投稿经验,详述学术期刊选择、分类、投稿、返修、发表等流程,为在会专家学者和研究生提供了论文写作经验与方法。
本次会议特设主编论坛,邀请到East Asian Pragmatics《外国语文研究》主编、南京大学陈新仁教授,《外语导刊》主编、国防科技大学陈勇教授,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主编、苏州大学王军教授,《外语研究》副主编、国防科技大学付满副教授,Chinese Semiotic Studies主编、南京师范大学王永祥教授为主编论坛嘉宾。分论坛上,与会师生围绕与会学者围绕理论语言学、语言学与人工智能、语言学与认知神经科学、语言学与外语教学、语言哲学研究、语言学与话语研究、语言学与翻译研究、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等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本次会议不仅为外国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还深入探讨了新文科建设与外语教育的未来方向。与会专家学者们分享了各自的前沿研究成果,激发了对话语研究、人工智能应用及跨学科融合的深入思考,不仅有助于提升外语教育的整体水平,也为推动学科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