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红色是最鲜明的底色。”在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交汇的今天,如何让红色故事穿越时空、走向世界?7月上旬,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译路红途”实践团走进徐州红色地标,以“研学探访+双语传播”的模式,在实践中构建红色育人体系,在行走中解码红色基因,在传播中搭建沟通桥梁。


缅怀先烈忆战史 赓续精神启新程

实践初期,成员怀着崇敬走进淮海战役纪念馆,在讲解员的生动引导下,大家驻足文物展陈前:泛黄的战地日记、磨得发亮的步枪、布满补丁的军大衣,每一件实物都在诉说峥嵘岁月。当听到“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百万支前群众用独轮车筑起后勤生命线的故事时,不少队员红了眼眶。


随后,队员们化身调研员,随机访谈游客,记录不同年龄层对战役历史的记忆片段,累计回收有效问卷200余份。从白发老者回忆父辈参战经历,到孩童指着照片好奇提问,不同年龄层的记忆片段满载着人们对历史的铭记与思考。


沿红色脉络,探寻百年马庄精神

作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教材,村史馆通过思维导图、影像资料的形式,直观展现了马庄村不同时期的变迁历史。此同时,团队与村党委成员围坐交流,探寻“红色文化广场—党史馆—香包产业园”的联动密码:看红色文化如何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听老党员讲述“党建引领乡风文明”的变迁


一马当先的勇气、马不停蹄的毅力、跃马扬鞭的速度、马到成功的效率。”这是马庄村党委书记孟庆喜提出的“马庄精神”的精髓,激励着队员们在实践中不断进步,面对挑战不退缩。


社区宣讲传薪火,赤诚信念入人心

译路红途”实践团来到金骆驼社区,与社区工作人员沟通合作,在社区内部开展淮海战役宣讲活动。小组成员通过史料图片展示、经典战役故事讲述、支前模范事迹分享等形式,生动再现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战士浴血奋战、群众踊跃支前的感人场景。


此次宣讲不仅让社区居民深入了解了淮海战役的历史意义,更激发了大家爱党爱国、共建美好社区的热情,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红色动力。


体验与感悟,坚定责任与使命

红色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一名队员在实践日志里写下这句话。走了趟马庄,大家对党史的理解更深了,跟村里党员干部聊下来,心里那股想为乡村振兴出份力的念头越来越真,就想凭着自己的行动, 把红色的根脉传下去,给村里实实在在添点东西。


从纪念馆的静默聆听,到与基层的联动传播,“译路红途”的实践之路,是一次红色基因的寻根之旅,更是一场青年担当的生动实践。当红色故事被注入青春视角与表达,那些镌刻在大地上的初心,终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出持久的光芒。(通讯员/何伊凡 审核/薛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