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今天,如何让红色基因融入童心、让乡土情怀扎根成长?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语润彭城”支教团给出了答案——这个夏天,他们走进徐州张集镇青山泉中心小学,以“外语课程+文化自信”为双轨,既传知识,更植信念,实现“支教一课堂、激活大未来”的辐射效应,在困境儿童价值观形成关键期播撒理想信念种子。
艺术疗愈搭心桥,趣味课堂启新智
活动当天,队员们首先把“艺术疗愈课堂”搬进教室。绘画、音乐、手工齐上阵,孩子们在纸上涂出家乡的红房顶、绿麦田,也在歌声里学习英文单词。随后,开展趣味学科融合课。孩子们轮番体验英语对话、科学小实验,队员们在其中穿插一些基础课程辅导。最热闹的是“心愿树”环节,孩子们把写着自己心愿的小卡片挂上枝头,队员们悄悄记下。这一阶段学习后,队员们与孩子们搭建起了信任桥梁,同时也帮助他们释放情感压力,激发学习兴趣。
双语浸润红色魂,乡土情怀植心间
随后,红色故事双语课堂开讲。淮海战役的英雄事迹、乡村振兴带头人的奋斗故事被队员们翻译成简单英文,配上图片展、情景小剧,孩子们听得目不转睛。操场上,“我的家乡”主题创作火热进行。一张张画、一句句话,把红色种子和家乡自豪感一起种进了孩子心里。这节课不仅增强了孩子们对本土红色历史与家乡发展的认同感,还培养了他们热爱故土、关注乡村发展的意识。
外语实践拓视野,梦想规划向未来
在“英语情景实践”课堂环节,实践团模拟机场问路、超市购物、给远方大学生写英文信,笑声此起彼伏。“梦想规划工作坊”课堂中,队员们摆出职业卡牌,孩子们认真挑选,再把梦想贴到“未来之树”上。结业式上,大家合唱英文歌,并把亲手绘制的“家乡未来长卷”送给队员们。这些课堂通过提升英语应用能力,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同时通过开展职业启蒙小游戏,引导孩子们树立目标,增强自我发展动力。
支教播种新希望,双向成长谱新章
支教时光虽短,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三颗种子:用双语串联起的红色记忆,让他们的英雄故事有了跨越语言的力量;画笔与文字勾勒的家乡图景,让他们的乡土热爱有了具象的寄托;课堂上萌发的职业梦想,让他们的未来规划有了清晰的方向。
对于“语润彭城”支教团的队员们而言,这不仅是一次教育帮扶的实践,更是一场双向成长的修行——他们在孩子们的笑容里读懂了教育的温度,在乡村的土地上理解了青春的重量。离别的歌声中,“未来之树”的叶片随风轻摇,仿佛在诉说:这场关于语言、文化与成长的约定,才刚刚开始。(通讯员/何伊凡 审核/薛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