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菱塘回族乡作为江苏省唯一少数民族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民族“三交”的深厚基础,连续四次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为响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号召,七月中旬,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语渡星河”实践团走进这片热土,通过“走访调研-文化交流-外语传播”三位一体模式,以青年视角挖掘民族团结典型,助力民族团结工作绽放绚丽之花。
文化宫探源:民族交融的生动缩影
实践团首站抵达菱塘民族文化宫,一场沉浸式的文化探寻就此开启。这座展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凭借实物陈列、图文展板与互动影像等丰富形式,系统铺展了菱塘回族乡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融共生的历史长卷。从民族聚居的渊源、生活习俗的互融,到城镇建设的蝶变与乡村振兴的硕果,无不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底蕴。同学们在此深切感受着各民族如石榴籽般紧密相依的凝聚力,更真切体悟到:民族团结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浸润在日常点滴中、推动发展进步的鲜活力量。
追寻乔登江院士足迹:感悟“两弹一星”精神
在乔登江院士事迹展览馆,团队成员循着“两弹功臣”的足迹,重温了他赤诚报国的一生。作为高邮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馆通过五大展区,全景式铺展乔登江院士的报国历程,为青年学子立起了“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精神标杆。“二十多次深入核试验现场的坚守与奉献,让我们真正触摸到了家国情怀的重量。”实践团成员深有感触地说。而乔院士即便身患重病,仍伏案钻研、坚守科研一线的事迹,更如一堂直抵心灵的思政课,让每一位学生深受震撼与启迪。
对话统战委员:大学生如何助力民族交融?
实践中期,团队专访了菱塘回族乡党委统战委员、政协工委副主任吴庆才。他介绍,当地依托“民族一家亲”艺术节、美食节等特色活动,搭建起民族交往的连心桥,并建议大学生以“实践促三交(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走进民族地区,鲜活传播发展故事。听完分享,团队成员深有感悟:“习俗差异从不是隔阂的壁垒,而是等待用心破译的文化密码。大学生当以尊重为前提,了解习俗背后的深意,用青春视角讲好民族地区的发展故事,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暖意在交往中自然流淌。”
尝清真之味,悟团结之美
实践团走进清真村,开展“沉浸式”民俗体验。清真村党委书记杨梦雪热忱接待,系统讲解了该村从传统村落发展为民族特色示范村的历程。随后,师生们实地探访了具有代表性的顺兴清真食品工坊。在非遗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亲手体验馓子等传统美食的制作工艺,聆听这些特色美食背后承载的民族记忆。通过“手作体验+围炉对话”的互动形式,同学们不仅领略到回族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深刻体会到“一粥一饭”中蕴含的民族情感与人文温度。
问卷里的民族文化交融印记
实践团创新采用中英双语问卷形式,深入扬州瘦西湖、东关街等代表性景区,面向中外游客开展系统调研。本次调研突破性地引入游客视角评估体系,调研内容涵盖游客对文化融合场景的感知度、兴趣点分布及发展建议等关键指标,全面把握游客对扬州民族文化交融现状的认知程度与发展期待,最终形成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调研报告,为相关部门制定民族文化发展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青年说:我们的石榴籽感悟
“菱塘回族乡建设经验表明,只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才能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带着尊重与热爱,讲好民族团结故事,让‘石榴籽’般的民族团结情谊在实践中愈发紧密。”语渡星河实践团成员说道,“后期我们会撰写《扬州大运河文化带民族团结实践报告》,同时制作‘运河扬韵·团结同心’系列多语种短视频并进行投稿,让更多人了解‘石榴籽’般紧密团结的民族情谊,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何伊凡 审核/薛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