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820日,南京大学“传承与创新——第四届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在线上成功举办。论坛由江苏省文学类研究生教指委与南京大学研究生院指导、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聚焦外国语言文学领域的多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及硕博研究生参会,我院2024级研究生季天妍、钟超颖、张艳三位同学参加会议并在分论坛进行论文汇报。


论坛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范方俊教授、清华大学曹莉教授、浙江大学屈文生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天伟教授分别就比较文学、外国文学、翻译学、语言学等研究方向进行主旨发言。三百余位青年学子围绕英国文学、美国文学、东亚文学、欧洲文学、文学社会历史批评、情感与叙事、跨文化与后殖民、科幻与后人类、比较文学、语用与话语分析、人工智能与语料库的语言学研究、语言理论、应用语言学、多语种研究、翻译技术与人工智能、翻译史与译者研究、文学翻译与文化传播、翻译实践与应用、区域国别研究专题在二十个分论坛展开了学术讨论。


在分论坛中,季天妍同学选取安第斯原住民生态观“Buen Vivir”与中国“两山”理论为研究对象,从语言表达、制度建构与基层实践三个层面展开跨文化比较,探讨两者在自然伦理、本体论立场与发展观之间的差异与共通之处。同时,结合中国在秘鲁等拉美国家资源投资中的文化摩擦案例,揭示南南合作中生态话语错位与治理适配问题,强调构建生态文化互译机制与社区协商平台的必要性。钟超颖同学汇报研究印尼传统武术班卡西拉与中国武术在影视中的交融,揭示其历史渊源与动作美学迁移机制。班卡西拉在《突袭》等影片中以 “原始暴力美学” 实现跨文化传播,并吸收中国武术的节奏与叙事逻辑,形成兼具本土特色与国际吸引力的动作体系。张艳同学带来《摩洛哥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挑战与对策研究》,以作为“欧洲后花园”以及中国“一带一路”伙伴的摩洛哥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与马拉喀什的案例研究,指出摩洛哥已通过国家图书馆手稿数字化、GIS 地理门户建设、VR AR 技术应用等项目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取得成效,但仍面临技术覆盖不均、传统行业转型阻力、数据管理分散及文化伦理争议等挑战,基于此建议加强技术创新与资金整合,优化数据共享机制,并建立基于文化主权的数字化伦理框架,为发展中国家平衡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提供借鉴。


通过参加此次论坛,我院研究生得到专家学者的指导,既拓宽了学术视野,更有效激发了我院学子的学术创新潜能,为外语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注入动力。(通讯员/何伊凡 审核/薛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