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日至21日,由(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天津市比较文学学会主办,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小说研究的当下任务与外语学科建设——(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2025年专题研讨会在天津外国语大学召开。我院特聘教授朱振武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并做主旨发言;英语系尹延安教授参会并在平行论坛发言。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作家协会、外文局等6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和组织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围绕会议主题展开对话交流。


(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我校特聘教授朱振武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小说研究与外语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外语的人不能不读小说。他认为在AI赋能的背景下,外语人的作用反而更加凸显,在传播新质知识和思想、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中国故事的对外讲述方面,有许多事情等着外语人们去做。他强调,在新质生产力快速崛起的当下,外语学科建设应克服困难,外语人应以宏大的视野和心胸推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和全球文化交流。在主旨报告中,朱教授从对文化新质生产力的阐释出发,指出一切文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都是历时的、暂时的、具体的,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创新。针对外语学科仍存在的某些问题,朱教授强调,文科特别是外语学科至少应该具备“三个精神”,即主体意识、创新习惯与包容精神;以及“三个跨”,即跨学科、跨学界、跨领域。翻译学科应该是以母语为基础培养进行双语乃至多语语言材料自如转化人才的学科。最后,朱教授结合自己的创作、研究、讲学交流与翻译实践,指出在AI赋能时代,AI不是万能的,无法摆脱平庸翻译,无法创造灵性翻译。新文科与人工智能时代语境下,人文学科应当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秉持创新创造和交叉融合精神为旨归的教研学综合活动。


第四平行论坛上,尹延安教授以“李斯特《玉娇梨》诗词英译研究:诗体转换与文化传递”为题,以英国译者阿尔弗雷德・李斯特(Alfred Lister)的翻译理念为切入点,系统分析其对植物意象诗、爱情隐喻诗、应和诗等不同类型作品的译介策略,探讨诗体转换、文化意象传递与韵律适配的具体路径,揭示19世纪西方汉学翻译中“归化”路径的实践特征、学术价值与局限性,为当代中国古典诗词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历史参照。该发言引发在场学者的积极讨论,并得到我校特聘教授朱振武教授的点评。


本次会议共开展四场主旨报告、四场平行论坛、一个主编论坛,并组织九场分会场交流研讨。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质生产力语境下的小说研究”“小说研究的跨学科思考与实践”“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文学翻译”“外语学科的跨界融合与新质发展”“人工智能时代外语学科的内涵建设研究”“小说研究的当下任务与外语学科建设的协同共生”以及其他相关话题,展开研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小说研究应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与文化多样性,通过跨文化比较和多学科融合,挖掘小说在反映社会变迁和人类精神世界中的独特价值。文学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应注重译文的准确性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交流。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外语学科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外语教育应积极融入数智技术,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语言需求。通过此次会议,中国学者将更加自信地参与人类文明的交流对话,为世界文学、外语学科的多元发展与繁荣,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通讯员/何伊凡 审核/薛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