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至26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第六届年会暨第四届主编/院长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等十三家学术单位协办。大会以“人工智能时代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科技转向”为主题,旨在探讨人文学科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科技融合与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构建。来自海内外164所高校的324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会。我院研究生韩正虎参会,并在论坛“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方法创新”分论坛进行了论文汇报。
本次年会设置了2场大会主旨报告、1场特邀作家跨界讲座和1场青年论坛主旨报告。在10月25日开幕式中,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浙江大学聂珍钊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刘建军、浙江工商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蒋承勇、上海大学曾军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林敏洁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王鸿东教授、特邀作家陈楸帆围绕“数字人文研究范式”“AI阅读与文学的计算分析批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自主知识体系建设”“AI时代人文学科的科技转向” “从AI文论到媒介文艺学”“日本民间记忆的文学解构及其传承” “AI+教育”“对抗性生成教学法”进行主旨发言。
在院长/主编论坛,《当代外语研究》副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杨明明教授、《外语导刊》主编、国防科技大学陈勇教授,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范方俊教授,《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河南大学李伟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中国比较文学》主编、上海外国语大学宋炳辉教授,《文学跨学科研究》副主编、浙江大学杨革新教授,《探索与争鸣》主编、上海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叶祝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曾巍教授围绕学术论文选题意义、文本可比性、AI时代期刊学术伦理、青年学者理论创新等问题进行了耐心详细的回应。
10月26日主旨汇报聚焦人工智能对文学及跨文化研究的深远影响,南京大学全球何成洲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郭英剑教授、同济大学吴赟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周敏教授等专家学者,围绕“比较文学的跨媒介转向”“数字人文的全球视野”“AIGC语境下文学翻译面临的挑战”“人工智能与世界文学的重构”进行交流。青年论坛则关注如何运用科技与跨学科的视角推动文学与文化研究的进展。中国人民大学的陈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的季程远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陈俊松教授、海交通大学的邹理副教授从“数字人文与电影形式”“大模型赋能教学”“移民叙事与母国文化”“世界文学的数字技术应用”等维度进行成果分享。
同时,本次年会本次年会设置了十二个平行分论坛与八个研究生分论坛,围绕“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人工智能与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全球南方视域中的推想文学”“比较文学方法论与区域国别研究”“跨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经典重估与比较研究”“比较文学与跨媒介研究”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在研究生论坛四“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方法创新”中,我院研究生韩正虎做了题为《民族诗学的跨越与彰显:中国古典诗歌“事象”与“事境”的英译》的论文宣读。该论文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事象”与“事境”的民族特性,研究弗莱彻、宾纳、华兹生对《相思》《问刘十九》的具体英译范式,探讨“事象”的动态程序保留方法、“事境”“虚字”诗学的功能彰显,思考“意象合一”“言不尽意”的中国诗学如何完成跨语际融通。(通讯员/何伊凡 审核/薛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