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第五届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理工类院校委员会年会暨院长论坛在安徽合肥召开。论坛由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指导,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理工类院校委员会和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多所理工类院校的外国语学院(系)负责人、学科专业负责人及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我院副院长兼日语系专业负责人陈林俊、英语系专业负责人周小川、西班牙语系副主任崔扬舟参加会议。
本次论坛主题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外语学科:发展转型与人才培养体系重构。共设置11场主旨报告与两场分论坛,论坛围绕人工智能背景下外语学科发展路径与战略规划、AI赋能与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区域国别建设与外语学科拓展等多项议题展开。联盟秘书处王雪梅教授与委员会主任尚必武教授分别致辞,回顾联盟成就,强调数字赋能是外语学科建设的必然趋势,并表示将通过务实合作推动理工类院校外语学科创新发展。
在上午的主旨发言中,浙江大学吴笛教授做了关于AI如何赋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主题发言,介绍了AI如何赋能文学翻译与研究、赋能外国文学研究。湖南大学莫再树教授围绕语言智能实验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分享了跨学科融合培养实践。北京理工大学李京廉教授从书院制育人模式、复合型“外语+”人才、本研贯通全链条培养和AI全面赋能人才培养等方面,分享了在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西北工业大学孙瑜教授从理念导向、体系构建、实践案例等维度分享了在人工智能时代外语学科发展的探索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介绍了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内涵、使命、四大门类学科建设、人才队伍等内容,强调区域国别研究是服务国家的重要学科方向。大连理工大学陈宏俊教授分享了“专业+外语+全球胜任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浙江理工大学文炳教授做了外语教育之融通中外的主旨发言,强调融通中外的译者是是沟通理解的使者,是国家利益的守护者。吉林大学张锦教授从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分析了AI重塑教与学的核心机制,探讨了AI驱动大学外语课程重构与复合型人才培养。
在下午的主旨发言环节,上海理工大学刘芹教授从开设跨学科融合“语言智能”微专业、重构课程体系、授课方式转型,构建“AI+”系列课程等方面分享了外语专业转型与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河海大学张海榕教授以非洲西共体中心建设为例,介绍了区域国别建设研究的路径与探索。合肥工业大学唐军教授以“守文显中,突跨强用”:理工类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为主题,分享了跨学科课程建设和微专业建设情况。
在分论坛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外语学科转型路径、AI+课程体系建设、跨学科协同机制、微专业建设等内容展开讨论。我院教师全程参与各项议程,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积极参与交流。此次论坛搭建了宝贵的学术交流平台,论坛专家的见解为外语专业进一步优化专业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通讯员/何伊凡 审核/薛勇)
